熱線電話:0311-85290821

海歸青年返鄉(xiāng)“務農”成種糧大戶

時間:2022年06月30日    熱線:0311-85290821   來源:中新網河北


圖為陶向琳(左)正在和農業(yè)專家一起查看小麥成熟度。 牛春富 攝

  中新網河北新聞6月30日電 (王天譯 王志勇)“三夏”時節(jié),河北昌黎縣9萬畝冬小麥迎來豐收季。昌黎縣龍家店鎮(zhèn)楊封臺村的種糧大戶陶向琳正在忙著晾曬剛剛收獲的小麥,“今年是個豐收年,我種植的1500畝小麥平均畝產能達到1100多斤!”

圖為陶向琳正在駕駛機械晾曬小麥。 牛春富 攝
圖為陶向琳正在駕駛機械晾曬小麥。  牛春富 攝

  今年是陶向琳從事農業(yè)種植的第8個年頭。與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種糧大戶不同,陶向琳是“喝過洋墨水”的留學生。國外學習工作期間,在和父母交流中了解到,國內種植大田作物的農民雖然十分辛苦,但每畝地只能收入幾百塊錢。經過深入了解,他萌生了回家搞規(guī)模化、現代化農業(yè)種植的想法,想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和接觸到的現代企業(yè)管理模式去改善傳統的農業(yè)種植模式,通過規(guī)模種田、科技種田,不斷增加糧食的產量、增強百姓種糧的信心。

圖為陶向琳正在查看收獲后的小麥干濕程度。 牛春富 攝
圖為陶向琳正在查看收獲后的小麥干濕程度。  牛春富 攝

  2014年,25歲的陶向琳毅然辭去國外“體面”的軟件研發(fā)工作回到老家,流轉了140畝土地,從一名白領變身為一名新農人,開始探索規(guī);、科技化種糧。

  “種地”也是一門學問,沒有基礎的陶向琳不懂就問,向村里的老“莊稼把式”學藝,向農技站的技術人員問技,研究種子、關注天氣、解決水肥問題……通過不斷的鉆研和學習,陶向琳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糧食生產的種植模式,根據土地狀況每年輪作種植小麥和玉米,農作物產量穩(wěn)步提升、自己的種植規(guī)模也逐步擴大。到今年,陶向琳流轉的土地已達2000畝。

圖為陶向琳正在查看收獲后的小麥干濕程度。 牛春富 攝
圖為陶向琳正在查看收獲后的小麥干濕程度。  牛春富 攝

  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陶向琳也沒有放松在機械化、科技化建設上的投入。為了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陶向琳不僅購買了各種現代化農業(yè)機械設備用于農業(yè)種植管理,還增添了節(jié)水灌溉設施!皺C械+設施”的雙投入讓田地的綜合效益逐步提升,小麥的畝產也從最初的800多斤達到了現在的1100多斤。

  陶向琳說,自己回鄉(xiāng)“務農”的初衷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改善以前的農業(yè)種植模式,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幾年來,陶向琳用自己掙來的500多萬元,組建起合作社幫助鄉(xiāng)親集中采買種子、化肥等農資;建立起貿易公司幫助附近鄉(xiāng)親銷售小麥、玉米等;低價為周邊鄉(xiāng)親提供機械化服務,服務面積達兩萬余畝。

  “動腦子、講技術,當農民也能取得大成就!碧障蛄照f,他希望能利用現代化的知識和管理技術提高農業(yè)種植科技化水平,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他說,自己正在開發(fā)一款智能灌溉APP,成功后可以通過手機操作完成灌溉,讓農業(yè)管理更省力、更便捷。對于未來,陶向琳還盤算著,要嘗試延伸農業(yè)產業(yè)鏈,由自產自銷向農產品深加工方向發(fā)展,當一個既地道又專業(yè)的新農民。(完)

編輯:【李玉素】
中新社簡介      |      關于我們      |      新聞熱線      |      法律顧問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