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滄州6月22日電 (記者 王天譯)“打造刻瓷博物館,是為了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我國傳統(tǒng)的刻瓷藝術,讓孩子們在這里免費體驗刻瓷,以便能更好地傳承這項非遺技藝。”22日上午,在侯漢鵬刻瓷博物館,河北省滄州河間市刻瓷藝人侯漢鵬對中新網(wǎng)記者說。
今年49歲的侯漢鵬是河間市龍華店村人,只有小學文化的他自幼酷愛繪畫。為了學習美術知識,曾自費到滄州師范學院美術系進修。
1991年,侯漢鵬到北京拜望伯父期間,第一次接觸到刻瓷藝術!耙槐】痰叮话研″N子,隨著錘子的不斷敲擊,刻刀在光滑的瓷面上刻畫出一道道印記,慢慢形成圖案。”侯漢鵬說,這是他第一次看到刻瓷。
依靠自己的美術功底,侯漢鵬在伯父指導下,很快掌握了刻瓷藝術,并逐漸沉迷其中!霸诓讣覍W習了半個多月,我抱回來了幾十個不同顏色的瓷盤,開始自己學刻瓷!焙顫h鵬說,伯父以刻字為主,但他更喜歡繪畫,在瓷盤上刻畫,需要通過不同的力度,刻出明暗不同的層次感來。
為了能把圖案刻在瓷盤上,幾年時間里,侯漢鵬除了農忙,全部精力用在了刻瓷上。從大花瓣到小菊花,再到各種蟲魚鳥獸,無數(shù)次的嘗試后,他終于能在瓷盤上刻出栩栩如生的圖案。
“一個直徑40厘米的瓷盤,刻完一幅畫大概需要45天的時間,即便是簡單的圖案,也需要敲擊幾百萬次才能完成!焙顫h鵬說,刻瓷時,每一次下刀都要仔細斟酌,每一刀下去必須十分精準,要做到心無雜念,手、眼、心合而為一,一旦繃瓷,前功盡棄。
1998年,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上,侯漢鵬參展的一幅人物肖像刻瓷作品榮獲金獎。此后20多年里,他的作品先后被國內外愛好者收藏。2016年,侯漢鵬被評為滄州市刻瓷藝術非遺傳承人。
“刻瓷是集繪畫、書法、刻鏤于一身,集筆、墨、色、刀為一體的傳統(tǒng)藝術,最早在清道光年間便有傳承!焙顫h鵬說,為讓更多人了解傳統(tǒng)刻瓷藝術,讓“非遺”得到更好傳承,2020年他在龍華店村修建刻瓷博物館。
記者看到,建筑面積760平方米的博物館里,除一樓展廳陳列了侯漢鵬的100件刻瓷藝術作品,二樓還打造了“非遺體驗館”和河間市文創(chuàng)自由職業(yè)者交流基地。
“每逢周末,我都會在這里教孩子們學習刻瓷藝術!焙顫h鵬說,他希望能有更多學生學習刻瓷藝術,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完)
本地新聞: |
河北新聞網(wǎng)
河北網(wǎng)絡廣播電視臺
長城網(wǎng)
河北共產黨員網(wǎng)
河青新聞網(wǎng)
石家莊新聞網(wǎng)
|
國內網(wǎng)站: | 中新網(wǎng) | 人民網(wǎng) | 新華網(wǎng) | 中國網(wǎng) | 光明網(wǎng) | 中國日報 | 國際在線 | 中經網(wǎng) | 中青網(wǎng) | 央廣網(wǎng) |
中新社分社: | 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