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10月3日電 題:在印度河谷考古的中國學者:探尋數千年前的文明交流
中新社記者 李曉偉
“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顯示,五千多年前,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史前文化,就與南亞次大陸的哈拉帕文化有著交流!3日,正在青海省對宗日遺址進行考古研究的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湯惠生說。
湯惠生是史前考古領域專家,圍繞馬家窯文化與哈拉帕文化,他已進行了20多年的比較研究。他還跨過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到巴基斯坦印度河谷的巴哈塔爾遺址,探尋數千年前兩大古老文明的聯系與交流。
走出國門 到印度河谷考古
“南亞次大陸最著名的史前文明是哈拉帕文化,因其發(fā)現于印度河流域,故也稱印度河文明!闭劶暗桨突固箍脊诺脑,湯惠生說,他曾在中國青?脊攀畮啄,青海史前文化如馬家窯文化很多來自中原地區(qū)仰韶文化,但還有些其它文化因素如作為人體裝飾品的飾珠、海貝等顯然不是仰韶文化的東西,有可能都是來自哈拉帕文化,為了解這兩地史前文化如何交流,遂萌生去當地考古的想法。
近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文明交流對話活動深入開展。湯惠生說,乘此東風,赴巴基斯坦考古計劃得以順利通過當地政府批準,最終促成這次海外考古。
3年努力,考古隊取得眾多成果。湯惠生稱,工作人員對該遺址進行了初步斷代,摸清了遺址的文化分布:土墩上部為莫臥兒時代至近現代堆積,下部為古代文化層位,地平線以下為哈拉帕文化時代或更早的新石器文化地層。
“這是中國考古學者在巴基斯坦境內進行的首次獨立考古發(fā)掘,探索了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的源流。該遺址出土了很多和馬家窯文化有關聯的遺跡和遺物,印證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國古代文明在史前時期就有交流互動!睖萆f。
不停探尋 深入開展比較研究
近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湯惠生沒有再赴巴基斯坦,而是攜巴哈塔爾遺址考古成果,繼續(xù)赴青海等地開展哈拉帕文化相關的比較研究。
“今年新發(fā)現了一種馬家窯時期陶器的器蓋,中間有凸起的紐,其工藝和造型都比較特殊,與哈拉帕文化的同類器物非常相似。還有,發(fā)現的一些宗日文化地穴式房屋,跟哈拉帕文化地穴式房屋非常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睖萆f。
湯惠生說,預計今年12月,新一季的巴哈塔爾遺址聯合考古將開始,重點將放在對哈拉帕文化早期地層的發(fā)掘,繼續(xù)深入開展跨文化比較。
腳步不止 見證中國考古走向世界
“渴望交流與溝通是人類的本能。數千年前,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喀喇昆侖山脈沒能阻擋人們的交流。而現在便捷的交通和多樣化的信息渠道,應該讓人們更為親近!睖萆f。
近年來,中國與巴基斯坦、伊朗、敘利亞等多國分別簽署《關于協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聯合聲明》,在聯合考古、文化遺產保護修復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共同推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發(fā)展。
亞洲、南美洲、非洲……越來越多的中國考古學者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開展考古發(fā)掘。湯惠生說,中國考古走向世界是一種趨勢,相信通過走出去進行更多的國際性考古,能夠增進中國與各國的人文交流。(完)
本地新聞: |
河北新聞網
河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長城網
河北共產黨員網
河青新聞網
石家莊新聞網
|
國內網站: | 中新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中國網 | 光明網 | 中國日報 | 國際在線 | 中經網 | 中青網 | 央廣網 |
中新社分社: | 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